但愿人长久,千里共婵娟。
——《水调歌头·明月几时有》,此句表达了对亲人朋友的美好祝愿,即便相隔甚远,也能共享同一轮明月 ,传递出豁达乐观又深情的情怀。
十年生死两茫茫,不思量,自难忘。
——《江城子·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》,以简洁却饱含深情的语句,描绘出对亡妻的深切思念,那种刻骨铭心的情感令人动容。
竹杖芒鞋轻胜马,谁怕?一蓑烟雨任平生。
——《定风波·莫听穿林打叶声》,体现出苏轼面对困境时的从容淡定与旷达超脱,展现了一种不畏风雨、笑对人生的洒脱态度。
大江东去,浪淘尽,千古风流人物。
——《念奴娇·赤壁怀古》,开篇气势磅礴,借滚滚东流的江水,感慨历史长河中无数英雄豪杰的消逝,意境雄浑壮阔。
枝上柳绵吹又少,天涯何处无芳草。
——《蝶恋花·春景》,既有对春光流逝的惋惜,又蕴含着一种对未来的旷达与希望,富有哲理。
不识庐山真面目,只缘身在此山中。
——《题西林壁》,借游览庐山的感受,揭示了一个深刻的哲理:由于人们所处的位置不同,看问题的出发点不同,对客观事物的认识难免有一定的片面性。
人生如梦,一尊还酹江月。
——《念奴娇·赤壁怀古》,在对历史与人生的深沉思索后,发出人生如梦幻般虚幻的感慨,同时以酒祭月,表现出一种超脱的情怀。
莫听穿林打叶声,何妨吟啸且徐行。
——《定风波·莫听穿林打叶声》,面对风雨,苏轼不为所动,悠然吟诗长啸,稳步前行,尽显潇洒自在的心境。
日啖荔枝三百颗,不辞长作岭南人。
——《食荔枝二首·其二》,生动地表现出苏轼对岭南荔枝的喜爱,以及他随遇而安、乐观旷达的生活态度。
回首向来萧瑟处,归去,也无风雨也无晴。
——《定风波·莫听穿林打叶声》,经历风雨后回头看走过的路,无论是风雨还是晴天,都已不再重要,体现出一种宠辱不惊的人生境界。
欲把西湖比西子,淡妆浓抹总相宜。
——《饮湖上初晴后雨二首·其二》,将西湖比作美女西施,形象地写出西湖无论在何种景色下都美丽动人,成为描写西湖的千古名句。
荷尽已无擎雨盖,菊残犹有傲霜枝。
——《赠刘景文》,通过荷花与菊花的对比,突出了菊花虽历经风霜却依然傲然挺立的品格,同时也借此鼓励友人在困境中保持乐观向上的精神。
人生到处知何似,应似飞鸿踏雪泥。
——《和子由渑池怀旧》,以飞鸿踏雪泥为喻,形象地表达了人生的飘忽不定和偶然留下的痕迹,充满了对人生的感慨。
腹有诗书气自华,读书万卷始通神。
——《和董传留别》,强调了读书对人的修养和气质的重要影响,只要饱读诗书,才华自然横溢,气质高雅出众。
古之立大事者,不惟有超世之才,亦必有坚忍不拔之志。
——《晁错论》,指出自古以来成就大事的人,不仅要有卓越的才能,还必须具备坚定不移的意志,激励人们要有远大志向并为之不懈努力。
博观而约取,厚积而薄发。
——《稼说送张琥》,意思是广泛地阅览,扼要地选取,大量地积累,少量地运用,强调做学问要注重积累和精挑细选。
江山如画,一时多少豪杰。
——《念奴娇·赤壁怀古》,描绘出赤壁壮丽的景色,感叹在这如画的江山中,涌现出无数英雄豪杰,表达了对历史的敬畏和对英雄的赞叹。
相顾无言,惟有泪千行。
——《江城子·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》,描写梦中与亡妻相见时,相对无言,唯有泪水流淌的场景,将夫妻间的深情表现得淋漓尽致。
小舟从此逝,江海寄余生。
——《临江仙·夜饮东坡醒复醉》,表达了苏轼想要远离尘世喧嚣,驾着小船在江湖中度过余生的愿望,体现出他对自由生活的向往。
谁道人生无再少?门前流水尚能西!休将白发唱黄鸡。
——《浣溪沙·游蕲水清泉寺》,以门前向西流淌的溪水为例,反驳了人们常说的人生不能再年少的观点,激励人们不要因年老而消极悲观,要积极进取。
诗酒趁年华。
——《望江南·超然台作》,劝人趁着青春年少,尽情享受吟诗饮酒的美好时光,体现出一种珍惜时光、及时行乐的思想。
且将新火试新茶,诗酒趁年华。
——《望江南·超然台作》,细致地描绘了寒食节后用新火煮新茶的生活场景,再次强调要珍惜青春时光,享受生活。
一点浩然气,千里快哉风。
——《水调歌头·黄州快哉亭赠张偓佺》,表明只要心中有一股浩然正气,就能在广阔天地间享受快意的清风,体现出一种豪迈的气概和高尚的精神境界。
人有悲欢离合,月有阴晴圆缺,此事古难全。
——《水调歌头·明月几时有》,以自然